稻田成为“实验室”,赤脚下田判虫情

2023-08-15 14:28:54来源:南报网

是啥病虫害?何时用药最佳?六合硕士新农人“汗滴禾下土”

稻田成为“实验室”,赤脚下田判虫情


(相关资料图)
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孙敬清

昨天上午,虽然骄阳暂时“下线”,但暑热依然“在线”。上午8点40分,在六合三友湖畔的艾津稻园,禾壮根深、绿意满眼、白鹭翩飞。金振鹏一手握着长杆,一手拎着白瓷盘,快步走上田埂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金振鹏201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专业,是一位“85”后硕士新农人,现任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。“不同于其他研究院优渥的科研条件,我的实验室就是这千亩稻田。”金振鹏调侃道。

说话间,金振鹏便忙活开了。只见他膝盖弯曲,右手持杆,长杆深入水稻三分之二处再用力向前推,水稻顺势前倾,发出簌簌的声响……“稻纵卷叶螟就潜藏在稻丛中,受惊后会飞出来,我们再细数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‘赶蛾’。”金振鹏介绍,连日来,台风天气增多,稻纵卷叶螟也随之迁飞而来,如果数量较多且防治不及时的话,将危害水稻叶片,导致水稻减产。

“赶蛾”技术要求不高,更像是一个力气活。双手不停挥杆、眼睛紧盯飞出的稻纵卷叶螟、口中细数,不到五分钟,金振鹏身上的衬衫已经汗湿。

除了稻纵卷叶螟,稻飞虱也是当前水稻虫害防治重点。为了不受穿胶鞋的闷热之苦,金振鹏索性脱掉鞋袜,赤脚走进稻田,弯下腰,一手托着白瓷盘,一手快速拍打水稻基部。看到稻飞虱入盘,他才缓缓起身。经仔细辨认,两丛水稻共有1个长翅、1个高龄、1个低龄稻飞虱,离2000个/100丛的药物防治还有不少距离。

金振鹏告诉记者,以往,不少农户会根据种植经验决定是否用药,部分农户也会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虫情预测情况用药,但他们坚持用笨功夫,自己冒着高温忙着为水稻做“体检”,进而抢抓病虫害防治“窗口期”。这样一来,绿色防控才更精准、更有效。

眼下,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。在确保“百虫不侵”的同时,还要提前给水稻打“预防针”,尤其要防止稻曲病侵袭。“稻曲病直接影响水稻质量,毒素超标的话稻米是不能食用的,等于白干一年。”金振鹏一边说,一边拔起一株水稻,剥开层层稻叶,找出细嫩的稻穗,“这个稻穗目前生长到了四期,在八期‘破口’前一周左右用药效果最佳。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推算,8月20日左右是防治稻曲病的‘窗口期’,必须提前做好飞防准备。”

不知不觉,一个半小时已过,金振鹏仍在忙碌中。记者看到,他的衬衫已被汗水浸透,始终没有干过。“办公室里常备两套衣服,上午穿一套,下午换一套。”金振鹏说,气温低于35℃的话,他们可以从早忙到晚。一旦超过35℃,就会把工作时间提前到早上7点,9点之后就到办公室避暑,“虽然辛苦,但这些年来看着自己的种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,自己种出的大米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,我感觉很欣慰。”

标签:

今日热门
More
生意
返回顶部